今天周六,我没约到户外徒步,为了保持身体活跃就周末加练了一次(平时都是工作日锻炼周末户外),计划练肩和腿。
练肩的最后一组动作做完之后,坐到了倒蹬机上准备练腿,这是突然想到了之前看到过的各种科普健身的视频和资料,里面基本都会说要专注训练一块的肌肉,如果练了肩之后练腿这种大肌群,会影响练肩的效果。于是我这是有了退缩的想法。但马上我意识到了一些奇怪的地方:明明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们从小就已经学到了,但为啥大量“学习”了健身视频和资料,我反而倾向于不运动了?就因为我目前的运动模式“更低效”?
这也是当代很多年轻人的奇怪之处:还没开始行动便开始思考如何行动才最高效。最终在一堆专家建议中迷失自己。
我想要开始运动,便看了一堆健身博主的视频,博主A说早上运动,博主B说下午运动;A说要做HIIT效率高,B说要散步才消耗脂肪;A说要短碳才最高效,B说计算好摄入量垃圾食品都可以吃。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但为啥成功的人还是不多?
我们还没迈出第一步就被别人安排得明明白白,还没出发就嫌走得慢。我推测这种现象和当今浮躁的社会有关,我们想运动就会在网络上见到很多身材好的人,而这些人往往都是幸存者误差:10000个人有9900个身材一般,100个身材特别好,恰恰那100个就当了网红,被你看到了。你想的是:妈呀网上200个人里就有100个身材这么好,我还没过平均线啊!
这种焦虑会让你十分着急,开始搜索如何健身最高效,或者实际点,“XX天练出马甲线”,“XX堂课练出宽肩膀”,同时你也开始买瑜伽垫,手套,蛋白粉,摇摇杯,腰带,护腕,左旋肉碱。。。我这么熟的原因是这些我都买过。
最后结果呢,不管你有没有变得更好,你的精力和注意力被分配给了平台,钱包里的钱被分配给了商家。如果你进步了还好,算是交了学费,如果你迷失在各种教程和装备中的话,那恭喜你,你健身的热情也被消耗掉了。平台获得了流量,商家卖出了商品,就只有你是个纯纯的小丑,加深了“我是一个废物”的印象。
这种模式不仅发生在健身上,还发生在各种各样的事情上,只要你能在网上搜到的都是基本都遵循这种商业模式。你学穿搭,推给你穿搭博主,然后你消费,买了一堆衣服发现自己身材不好,就去健身,然后陷入了上面的循环,健身没有效果,就开始研究化妆,护肤,买了一堆化妆品,然后发现自己穿衣服不好看,就回去研究穿搭。
社交媒体总是用更优秀的特例激发你的焦虑,来促使你为了变好而“消费”,增加你的用户粘性。
那如何才能摆脱这种社交媒体的控制呢,我感觉目前还没有,有的话这个人需要完全不使用社交媒体,这在今天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我们可以尽可能地“摆烂”来对抗这种趋势。比如你想健身,首先要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运动,即使它的消耗再低,只要你能坚持,就坚持下去,坚持到你自己认为“这个我好像已经掌握了,需要尝试点新鲜玩意”,在去换一个运动项目,千万不要因为网上说XX运动好,就盲目地追随,最终很可能的结果就是跟风没成功,自己最初的运动也没坚持住。
还有就是要以看“骗子”的心态来看社交媒体,一旦有了花钱的想法,就要提高警惕,虽然这样有点极端,但是确实好用。
人与人之间观点的交流无非就是两种结果:一是寻找和自己有相同观点的人,好一起合作,抱团取暖;二是发现和自己有不同观点的人,说服他们或被他们说服抑或是从中学习,求同存异。根据统计学理论,大众对一件事的看法和观点应该是符合正态分布的,人数越多,就必定会越接近正态分布。即中间点是所有人对一件事的平均看法,对于越极端的观点,持有其观点的人越少。
这样在现代大数据算法未开发前,自然状态下,我们沟通的人持中间看法的概率最高。人是社会动物,为了融入社会,我们会改变自己固有的看法,向我们遇到的最多的观点靠拢,这样我们和绝大多数的人的观点的差距都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这样社会的共识就产生了。
举一个极端点的例子,对于抢劫,我们的社会共识应该是,抢劫是一种刑事犯罪,罪不至死,但需要判处有期徒刑,我们遇到了1000个人,如果问他们的真实看法,可能会有10个道德感特别强的人会认为“抢劫应该直接枪毙”,100个人会认为“抢劫应该死缓”,10个道德感全无的人认为“应该直接释放,我能抢到是我的本事”,100个人认为"要不直接罚点钱得了”。但是剩下的几百人的观点应该是和共识接近的,即这种罪犯应该处以刑事处罚。同时由于那些持有偏激想法的人经过与人的沟通,他们的想法也会接近“共识”,这样这种“共识”就越来越强大,变成了所有人的行事基准。
但在大数据算法的加持下,如果一个人持有的观点极端,并且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或者通过互动表达了对类似看法的支持和理解,那大数据就会向他推荐更多的和他有相同看法的内容,以保持用户粘性,这样原本自然的信息交流中的正态分布就不起作用了,他刷到的内容不遵循自然的正态分布,而是根据他量身定制的观点,和他原观点的差距会变得很小。这样在他眼里,他的观点就是“大众”的“共识”,此处的“大众”是社交媒体在大数据算法筛选后呈现在他眼前的“大众”,即和他持有同一观点的人群。信息茧房便形成了,为了捆绑这名用户,平台上所有的内容都让他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且大众也和他观点相同,他看不到真实世界中的“概率分布”。
还是上面的例子,假如一个用户二傻在某平台发表观点“抢窃要判死刑”,那大数据算法就会给他推送观点相近的用户,二傻一看,“原来大家和我想的一样,抢劫就是要判死刑”,这个偏离大众共识的观点就会愈发根深蒂固,他的信息茧房就形成了。
那么有没有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有但是十分苛刻,回到概率问题上来,其实只要让茧房内的人更多地接受真实世界中的观点即可,但这个信息量需要多于他在茧房中获取的信息量,才可以把他认知中的共识拉回正轨。但只要这个人他持续使用社交媒体,且社交媒体持续推送给他和他观点类似的内容,这个茧房便很难被打破。
之前有个名人在采访中说“我对形成共识越来越不感兴趣,一点兴趣都没有。”,他这么说可能不是在装B,而是发现了长时间从社交媒体上获取信息的人的特点,即使有共识,那也是诞生于信息茧房中的假共识。
人生苦短,必须勇敢。很多问题的答案你都已经知道了,只不过是怕采取行动后需要付犯错的责任,才犹犹豫豫,假装咨询别人的意见,好在遇到挫折的时候,那个埋怨的对象不是做出决定的自己。
我们每走一步,周围都是一圈山,爬哪一座山都会看到更好的风景,都会有所收获,都会强身健体,所以在山脚下的时候,为什么不选一座自己喜欢的山呢
为什么大多数人把“摆脱平庸”当作自己的目标,毕竟“平庸”字面上就是大多数人的状态?1000个人中100个人考试90分,他们不是平庸的,剩下的900人均分60,他们要摆脱”平庸“,他们都努力学习。结果都考到了90分,不过这下好了,因为大家都考到了90分,90分成平庸了。这时候一些更努力的人考到了95分,剩下的人一想,我要摆脱”平庸“!又开始无止尽的学习。
最终的结果就是,1000人中还是那100个人优秀,剩下的900人卷生卷死,还是被挂上了“平庸”的标签。
光速可能比3x10的八次方还要高,只不过我们现在能观测到的光速是这个数值,没有其他东西能达到这个数值,不过如果有高维空间的话,会不会现有光速只是真光速在三维的一个投影?比如一维空间上观测到的一物体速度为10m/s,且最快就是这个值,那么一维世界科学家得出结论,任何速度无法超过这个值,不过如果这个速度同时也有二维分量呢?可能一维上速度极限是这个,但在二维上速度可以更快?同时这个二维的分量无论多大其实都对一维世界无法产生影响?这么推断的话,会不会有光速也在第四维度有分量?当接近光速的时候,可能发生的不是时间静止,而是我们可以感受到第四个维度,此时我们在三维世界的速度投影达到了极限,但依旧可以在第四维增加速度?同时我们世界中相对静止的物体是否在第四维也存在不同的速度?这个速度是否会三维世界的观测产生影响?是否可以用这个速度来解释一些现在无法解释的现象,比如量子力学相关?
一个简单的例子,一辆汽车假设有麦克拉姆轮,可以万象行驶,在一个平面内这个车天天运动,且在X轴的速度最高位100m/s,这时就有一个一维空间的科学家宣布“这个东西最快就是100m/s,且没有特例”;但这个车是在二维平面上运动的,y轴速度可能是0m/s,也可以是1000m/s,这时候虽然一维观测者的角度上,车的速度是100m/s,但在我们三维观测者的角度,这个车的速度在y轴速度变化时,时刻在变化。
乾隆白菜:一个同学自己做了一次乾隆白菜还发了朋友圈,结果就说乾隆白菜不好吃。可能单纯是他自己做的不好吃而不是乾隆白菜这个菜本身的问题,乾隆白菜属于“名”,而某一盘具体的某个厨子做的才是“实”。是你做菜做的烂,和人家菜谱没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