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之后,当Jackie问我要草稿纸的时候,我想起来父亲从同事家拎来一麻袋《故事大王》的那个潮湿的下午。

故事大王,阿兹特克和哈利波特

隐约记得是我上了大学之后,我发现生活中的乐趣极少是从书本获得的,也许从“大部分乐趣来自书本”到“没有乐趣来自书本”的状态用了一个学期,一个月,也有可能是一秒--是我拿起智能手机的那一秒。整个过程很奇妙,社交媒体和碎片化娱乐轻松的夺走了你之前生活中很大一部分的乐趣,并将它用另一种形式填满,你一无所知,继续快乐地活着,究其原因,我想是电子娱乐来的太过猛烈,让人应接不暇。但我是一个奇特的思维方式,我会怀疑一切。再美好的东西,只要我持续享受了两个小时以上,我就会怀疑自己当前行为的合理性,怀疑这一切是不是有意义。小时候玩电子游戏,我最多可以玩两个小时,再继续玩我都会觉得及其枯燥,或者觉得时间被浪费了。但是社交媒体和碎片化娱乐我沉溺了五年多,这五年里我有着无数次要重新买书看书,回归之前生活状态的挣扎,但是都以失败告终。其实现在想来也不奇怪,因为人是社会动物,当你身边的大多数人都很少读书的时候,你也无法讨论读书的话题,也无法坚持阅读这种乐趣来的很慢的消遣。但现在我生活中阅读的比重恢复了一点,也想起之前阅读的经历,想来写一下还是挺有意义的。

我的阅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记得当时一个父亲同事家里的哥哥考上了市里的重点高中,父亲向同事请教如何教育孩子,同事说要从小培养阅读的习惯,小孩子可以从简单的书籍看起,于是父亲就从同事家里拿来了学校统一订阅的故事大王。因为不知道我可不可以养成阅读的习惯,也不确定同时的经验是否有效,就从零成本的方法试起。后来,同事家里的哥哥成了市里的高考状元,去了清华建筑系本硕毕业,我也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一开始阅读是为了逞能,因为阅读听起来就比看动画片高级,为了在父母面前塑造好孩子的形象,我就开始装模做样地看书,但慢慢的也开始看书了。

虽然开始看书了,但是后面看的书就只有两种,带图的和小故事。带图的是图说天下系列,会讲一些世界上的著名景点,地理标志和风土人情。这些书的特点就是图多字少,看起来很快,也很过瘾。通过这套书云游览了世界各处的景点,从张家界到丹霞,从蓬皮杜到独石教堂。图说天下系列还有一些关于盗墓,神秘文化和世界各地文明的出版物,这些书也令小时候的我大为震撼。我小时候看到图坦卡蒙,黄肠题凑这些的时候,心里想的和成年人绝对不一样。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当时看到了阿兹特克文明相关的文字,并且书中还配了一些很血腥的关于人祭的图片,当时我盯着图片,想象着那个过程,想象着阿兹特克文明的残忍。除了图说天下这些图书,还有一个系列是95后的童年记忆,就是冒险小虎队系列了。小虎队系列我记得是一个英国女作家写的,是四个人一起探案的故事,每一章最后都有一个问题,问题的答案通过一些方式被隐藏了起来,需要配合一张磨砂卡来看答案。这一套书我觉得对培养小孩子的阅读能力还是有帮助的,因为每一章都不长,而且情节会有一些悬念,很吸引小孩子,不会有看相同部头的其他小说时那种枯燥感。

到了小学后期,我因为起床躺着看书,导致一边眼睛近视,也算是养成了阅读的习惯。那时候我记得最火爆的书就是《哈利波特》,因为当时上映了哈利波特的电影,全年龄段的定位和以假乱真的电脑特效为中国孩子们搭建了一个奇幻的世界,我也是这个世界中的一员。我还记得当时我们的城市很小,父亲去北京出差的时候买了刚刚出版的《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但是当时并没有看完,因为凤凰社是这几部中最长的,而且相对来说也比较枯燥,主要是宣告魔法部承认了伏地魔的到来,很好奇如果罗琳阿姨现在回头看,会不会还用这么长的篇幅写凤凰社这一部。后来大了一些,就看到了书店里宣传的第六部混血王子,由于宣传势头太猛烈加上这一部名字很吸引小学生,我在一有货的时候便买下了。这一部前半部分哈利获得了混血王子的笔记这一外挂,让我这个学渣很羡慕,混血王子也成了我第一步完整读完的纸质版哈利波特。后面出了死亡圣器也是很快就读完了。再后来网购发达了,才陆续补上了前几部的小说。

想想那个时候,等一本书要一年,买一本书要70多,大家的工资也1000左右,读起来很珍惜。而现在,大家的选择多了,书的价格在上万的工资面前也不足一提,但大家又不喜欢看书了。人类真是奇怪啊。

9/14/2021 晚, 写于科大实验室

宇宙的尽头和戴面纱的女人

时间来到了2010年,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令所有人始料未及,但是父亲坚持要我远离这项技术带来的新式娱乐,在高中毕业之前我没有QQ和微信,不逛贴吧论坛,我需要用到互联网的地方只有三处:买书,听歌和下载游戏。 虽然家里对互联网控制的比较严格,但是对电子游戏的态度相当的宽容,甚至在游戏机禁令没解除的时候给我买了Xbox360。在高三大家都在补课的时候,我会化身海盗驰骋在加勒比海,或者化身特种兵在战场杀敌。但大部分时间我的消遣方式还是以看各种各样的书为主。得益于网络的发展,我买书的途径不再是去小城书店,而是逛当当网和亚马逊。当当网在电商发展初期是网购图书领域的第一选择,因为可以送货上门和货到付款。那几年里我看了很多很多,不同类型的书籍,有关于阴谋论的,关于天体物理的,关于人物传记的,也有当时的畅销书。在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读书风格时,买什么书看基本取决于当当网什么书在打折和封面的好看程度。当时看了白岩松,李开复,和乔布斯(初升高暑假看乔布斯传估计我在中国也是少数了)等人的传记和散文,这些书有的作者文笔很好,文章质量比较高,但也不乏夹带私货和卖书赚钱的商人。这一个阶段我虽然读了很多书,但是只有15岁的我并不能理解其中内容的深层含义,可以说只是看个热闹,但是很多书我现在很庆幸也只是看了个热闹。这个时候看的书其实有一个很关键的作用,我看了李开复和乔布斯等人的传记后对理科有了很大的兴趣,这个兴趣在读了很多科幻小说之后又演变成了一种痴迷。

在上了高中之后我接触到了科幻小说,在接触不到网络自媒体的那段时间里,我误打误撞买了一本阿瑟克拉克爵士的短篇集,名字叫《神的九十亿个名字》,买的原因也十分直白,就是封面好看,名字炫酷,可能也对神的这么多名字感到好奇吧。后来开始购入阅读克拉克的其他长篇小说,例如,《地光》,《最后一个地球人》等作品。卡拉克爵士的作品有着上世纪科幻小说的显著特点:对和高等级文明接触怀有悲观的态度。人类总是对着未知的事情怀有恐惧,所有人都目睹了科技的飞速进步,却只有极小的一部分人了解这是如何做到的(科学家们),所以其他人就只能从其他角度分析这种飞速进步可能带来的影响,有悲观如海因莱因的《你们这群还魂尸》,认为在未来时空旅行一定会造成时空错乱;还有乔治.R.R.马丁(权游作者)的《沙王》里关于人造生物与智能的讨论;也有部分乐观的作者,会写一些太空歌剧类的作品,但总体来讲占少数--人类面对未知还是有原始恐惧存在的。这里我特别想提一本合集叫做《大师的盛宴》,这本书包含了所有上世纪最优秀的科幻小说,什么派别的都有,篇篇短小精悍,发人深省。但缺点是读完之后真的会被大师们对于未来的悲观所感染,心里生出虚无主义的苗子。我当时读完这本书心里想的都是宇宙尽头和人类的渺小,着实让我抑郁了几个月。但现在我们知道了,2001没有太空漫游,地球也没有被毁灭。